qīng①<名>蓝色。《劝学》:“~,取之蓝,而~于蓝。”②<名>深绿色。《陋室铭》: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~。”③<名>青草或青绿色的植被、庄稼。杜甫《绝句》:“江边踏~罢,回首见旌旗。”④<名>青山。《始得西山宴游记》:“萦~缭白,外与天际,四望如一。”⑤<名>黑色。张志和《渔歌子》:“~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
【青灯】油灯。
【青睐】用黑眼珠看人。喻重视或喜爱。
【青庐】青布搭的幕帐,是古时举行婚礼的地方。
【青冥】青天;蓝天。
【青青】黑沉沉的样子。青葱的样子。
【青箱】谓世传家学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guò①<动>走过;经过。《殽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~周北门。”②<动>时间过去。《采草药》:“花~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”③<名>经历;过程。《苏武》:“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~。”④<动>超过;胜过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古之人所以大~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”⑤<副>过分;过于。《陈情表》:“~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⑥<名>过失。《殽之战》:“孤之~也,大夫何罪。”⑦<动>责备。《鸿门宴》:“闻大王有意督~之。”⑧<动>访问;探望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有客在市屠中,愿枉车骑~之。”
【过从】⒈互相往来。⒉应付;周旋。
【过存】问候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ú①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、处所,可译为“在”、“到”、“从”等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宋公子及楚人战~泓。”《出师表》:“受任~败军之际。”②<介>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“由于”、“因为”。《进学解》:“业精~勤,荒~嬉。”③<介>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,可译为“对”、“向”等。《师说》:“~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余将告~莅事者。”④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可译为“被”。有时动词前还有“见”、“受”等字和它相应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而智勇多困~所溺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~王而负赵。”⑤<介>介绍比较的对象,可译为“比”。《劝学》:“冰,水为之,而寒~水。”⑥<词缀>用在动词前,无义。《诗经·葛覃》:“黄鸟~飞。”
【注】“于”和“於”二字是同义词。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周易》多用“于”,其他书多作“於”;有些书(如《左传》)“于”“於”并用,“于”常用于地名前,其余写作“於”。但是,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“於”不能写作“于”,参看“於(wū)”。用作人名和词缀的“于”不能写作“於”。此外,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,汉字简化后都写作“于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lán①<名>植物蓼蓝,叶子可提制蓝色染料,即靛青。《劝学》:“青,取之于~而青于~。”②<形>蓝色。《大铁椎传》:“客初至,不冠不袜,以~手巾裹头,足缠白布。”③梵语“伽蓝”的省称,指佛教寺院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